原采编系统入口
编辑部公告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81
迈向农业强国——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驱力、典型路径与收入效应
罗良清;刘钰;王亚菲;打造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迈向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12—2020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以需求价值引领和固定资本投入保障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分别刻画了两种驱动模式下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路径与上下游关键部门,并评估其作用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收入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部门收入形成主要来自于其面向下游部门中间投入的供给,部分产业部门在产业链供应链中起到核心作用,头部经济效应逐渐放大,其中以农业加工产品部门表现最为突出。农业部门资本要素逐渐丰裕,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科技型资本投入规模持续增长。农用物资、农业生产性服务、能源以及交通运输投资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下游的固定资本投入对收入形成的作用效率要显著大于上游,但总体有所下降。本文建议,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应紧扣供需关系变化,充分发挥关键产业部门的“龙头”优势,引领下游延伸方向;持续推进改良投资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全过程保障。
中国都市圈分工:增值收益与影响效应
何雅兴;朱彦瑾;马丹;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背景下,本文借助2012年、2015年和2017年的中国城市尺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中国都市圈分工增加值及其效应分解框架,以测算中国都市圈分工的增值收益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2012—2017年间,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最终使用、都市圈内分工和混合分工所带来的增加值占比均在4%~5%左右。第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在不同分工中优势各异,中部地区在都市圈分工中具有相对优势。第三,2015—2017年间,服务业参与都市圈分工带来的增加值超越制造业,成为都市圈分工中的主导产业。第四,国内最终使用和出口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都市圈分工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生产技术效应、都市圈带动效应、都市圈拓展效应和网络结构效应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第五,城市增值效应、都市圈带动效应和都市圈拓展效应是导致都市圈分工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客观评价了中国都市圈分工增值收益的内在构成,刻画了都市圈分工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推进都市圈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科创走廊建设如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实证分析
李鑫;王思惟;郭飞;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科创走廊正在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探究设立科创走廊对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设立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考察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且该激励效应在小规模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和高竞争性行业企业中更为凸显。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证实,增加研发投入力度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之后,企业经营风险显著降低、经营绩效显著提升。本文结论能够为我国有序推进科创走廊增质扩容、发挥创新策源地优势、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公共数据开放何以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基于公共数据开放的准自然实验
蒋国银;庞正恒;公共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公共数据开放何以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机理还不明晰。本文构建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指标体系,以2011—2021年280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公共数据开放对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尤其对平台经济创新、协调与共享作用较强。该作用受制度环境、信息壁垒,以及公共数据开放质量、地理区位、行政级别、资源禀赋、市场潜能等因素影响,而公共数据开放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效应机制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可为发挥公共数据的乘数效应以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转型能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吗?
于恩平;倪中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绿色转型推动企业生产结构优化,从而促进资产配置调整,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对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绿色转型对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作用。结果显示,企业绿色转型能够显著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机制检验表明,企业绿色转型通过减轻融资约束、降低代理成本两个渠道有效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以及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在绿色转型对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提升方面的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绿色转型有助于优化企业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进一步促进“增效”与“降污”协调平衡发展,为规范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提供经验证据。
无工厂生产的界定、归类和识别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
刘颖;樊侍鑫;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生产呈碎片化趋势,生产所需的资源能够通过跨国贸易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一种无工厂生产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医药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无工厂生产的统计界定和归类仍存争议,其识别工作进展缓慢。本文梳理相关研究,厘清无工厂生产的定义和内涵,提出宽口径无工厂生产定义和纳入制造业的归类建议,并以我国视角,对无工厂生产者的归类进行探讨;在现有数据基础上,识别出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无工厂生产者并分析其特征,为无工厂生产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农林渔业卫星账户:历史演进、标准前沿与中国方案
谷越;马晓君;徐晓晴;宋维玲;农林渔业卫星账户是国际农林渔业统计的有效工具。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司于2020年发布了农林渔业卫星账户的最新国际标准,即《农林渔业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AFF 2020)。基于此,本文追溯农林渔业卫星账户从以SNA为框架到以SEEA为框架的指南转变过程,探究各国实践农林渔业卫星账户的历史;梳理SEEA-AFF 2020的标准框架脉络,提炼SEEA-AFF 2020账户的编制方法、数据来源与编制难点,分析SEEA-AFF 2020相比于以往农林渔业卫星账户指南的核心变化;根据我国农林渔业统计的现状、问题和改进难点,设计我国的账户编制方案,试编部分农林渔业卫星账户,以期为我国编制农林渔业卫星账户提供一定参考。
投入产出框架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赋能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测算研究
张瑜;田开兰;高翔;杨翠红;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分类标准,构建了反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DIOT)模型,并编制了2007年、2012年、2017年和2020年我国139部门的DIOT表,进而测算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7—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的贡献稳步提升,2020年分别达到24.51%和19.31%。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和就业增长的重要动能。2007—201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拉动,到2012—2020年则转变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拉动。第三,分行业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自身创造的增加值和就业大于其对传统产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且近年来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服务业贡献相对较大,且贡献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而对制造业贡献相对较小。第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传统产业具有紧密的生产关联,传统产业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依赖度不断提升,数字赋能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在分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时需要考虑其通过产业关联发挥的赋能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更加科学准确量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实证参考。
我国数字经济融合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徐映梅;李坤;本文从价值链投入产出视角界定了数字经济融合的概念和范围,划分数字经济融合类型,构建了一组数字经济融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RAS的拓展方法(IGRAS)创建了2001—2020年数字经济序列投入产出表新数据集,测度了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内部以及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数字化效率提升部门之间来自供给与需求两个方向的融合程度,总结了数字经济融合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供给侧和需求侧部门的平均融合度均超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融合程度,呈现出较强的拉动与推动力量;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原材料、能源和机械制造部门的供给侧融合度较高,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供给侧融合逐渐加深,反映出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发展对上游关联部门的依赖性增强;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部分制造业部门和研发部门的需求侧融合度较高,表明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开展研发活动提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支持,不同部门的数字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融合方式呈现多样性,体现了基于数字经济产业关联的紧密性与渗透性差异。本研究对于把握现阶段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特征和趋势,深刻认识数字经济融合的多样化模式,对激励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未知空间权重矩阵及固定效应下空间自回归模型估计——以两层次市场发展格局为例
罗学洪;林金官;汪红霞;2022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厘清各地方市场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准确反映我国地方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构成的两层次市场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将未知的非对称空间权重矩阵与固定效应同时引入带协变量的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放宽模型对变量的严格假设条件,提出一类带未知空间矩阵和固定效应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并结合多维广义Yule-Walker方程和广义矩估计的思想,基于比率值构建方程维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法,给出可行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及估计量的理论性质。另外,利用数值模拟评价本文所提模型估计方法的有限样本性质,且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样本的解释能力也较强。最后,通过省域样本数据,实证研究我国各地区在两层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点对点影响关系,发现各地区和区域当期的两层次市场影响方向往往存在对称性,但影响强度非对称,而前期两层次市场的发展水平对当期发展的影响关系表现为非对称。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测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高质量发展统计内涵的深入考察,本文在充分梳理、借鉴国内外有关同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了由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5个部分共27项指标构成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紧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标数量不多但覆盖新发展理念的各个方面,指标不重复,数据易获得。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付凌晖;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度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1978-2008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经济总量增长明显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
杨慧梅;江璐;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本文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04-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在克服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较之高生产率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低生产率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就机制而言,人力资本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渠道。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会提升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提升邻近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为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分析视角,也为探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
杨慧梅;江璐;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本文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04-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在克服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较之高生产率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低生产率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就机制而言,人力资本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渠道。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会提升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提升邻近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为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分析视角,也为探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测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高质量发展统计内涵的深入考察,本文在充分梳理、借鉴国内外有关同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了由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5个部分共27项指标构成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紧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标数量不多但覆盖新发展理念的各个方面,指标不重复,数据易获得。
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特征与实证研究
史代敏;施晓燕;深入探究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是引导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基础。本文运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从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证券、碳金融等多个维度定量评价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详细考察了绿色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效应与特征。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二者呈非线性关系,存在门限效应。具体而言,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小,且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高于门限值时,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大多省份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处于门限值之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构建绿色金融理论体系提供参考,也为有重点、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林海明;杜子芳;将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较普遍,但因缺乏应用条件的考虑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具合理性甚至错误,故应深入研究其应用条件。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因子载荷阵的简单结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合理性,得出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的应用条件是:指标是正向、标准化的,主成分载荷阵达到更好的简单结构,主成分正向,主成分与变量显著相关;并结合2010年广东省各市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实例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简介
创办日期:1984年,月刊
主管单位:国家统计局
主办单位: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主编: 闾海琪
常务副主编:赵军利
优先出版文章
重点文章推荐
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