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无工厂生产的界定、归类和识别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
刘颖;樊侍鑫;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生产呈碎片化趋势,生产所需的资源能够通过跨国贸易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一种无工厂生产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医药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无工厂生产的统计界定和归类仍存争议,其识别工作进展缓慢。本文梳理相关研究,厘清无工厂生产的定义和内涵,提出宽口径无工厂生产定义和纳入制造业的归类建议,并以我国视角,对无工厂生产者的归类进行探讨;在现有数据基础上,识别出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无工厂生产者并分析其特征,为无工厂生产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农林渔业卫星账户:历史演进、标准前沿与中国方案
谷越;马晓君;徐晓晴;宋维玲;农林渔业卫星账户是国际农林渔业统计的有效工具。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司于2020年发布了农林渔业卫星账户的最新国际标准,即《农林渔业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AFF 2020)。基于此,本文追溯农林渔业卫星账户从以SNA为框架到以SEEA为框架的指南转变过程,探究各国实践农林渔业卫星账户的历史;梳理SEEA-AFF 2020的标准框架脉络,提炼SEEA-AFF 2020账户的编制方法、数据来源与编制难点,分析SEEA-AFF 2020相比于以往农林渔业卫星账户指南的核心变化;根据我国农林渔业统计的现状、问题和改进难点,设计我国的账户编制方案,试编部分农林渔业卫星账户,以期为我国编制农林渔业卫星账户提供一定参考。
投入产出框架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赋能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测算研究
张瑜;田开兰;高翔;杨翠红;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分类标准,构建了反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DIOT)模型,并编制了2007年、2012年、2017年和2020年我国139部门的DIOT表,进而测算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7—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的贡献稳步提升,2020年分别达到24.51%和19.31%。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和就业增长的重要动能。2007—201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拉动,到2012—2020年则转变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拉动。第三,分行业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自身创造的增加值和就业大于其对传统产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且近年来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服务业贡献相对较大,且贡献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而对制造业贡献相对较小。第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传统产业具有紧密的生产关联,传统产业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依赖度不断提升,数字赋能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在分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时需要考虑其通过产业关联发挥的赋能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更加科学准确量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实证参考。
我国数字经济融合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徐映梅;李坤;本文从价值链投入产出视角界定了数字经济融合的概念和范围,划分数字经济融合类型,构建了一组数字经济融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RAS的拓展方法(IGRAS)创建了2001—2020年数字经济序列投入产出表新数据集,测度了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内部以及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数字化效率提升部门之间来自供给与需求两个方向的融合程度,总结了数字经济融合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供给侧和需求侧部门的平均融合度均超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融合程度,呈现出较强的拉动与推动力量;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原材料、能源和机械制造部门的供给侧融合度较高,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供给侧融合逐渐加深,反映出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发展对上游关联部门的依赖性增强;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部分制造业部门和研发部门的需求侧融合度较高,表明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开展研发活动提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支持,不同部门的数字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融合方式呈现多样性,体现了基于数字经济产业关联的紧密性与渗透性差异。本研究对于把握现阶段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特征和趋势,深刻认识数字经济融合的多样化模式,对激励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未知空间权重矩阵及固定效应下空间自回归模型估计——以两层次市场发展格局为例
罗学洪;林金官;汪红霞;2022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厘清各地方市场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准确反映我国地方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构成的两层次市场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将未知的非对称空间权重矩阵与固定效应同时引入带协变量的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放宽模型对变量的严格假设条件,提出一类带未知空间矩阵和固定效应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并结合多维广义Yule-Walker方程和广义矩估计的思想,基于比率值构建方程维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法,给出可行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及估计量的理论性质。另外,利用数值模拟评价本文所提模型估计方法的有限样本性质,且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样本的解释能力也较强。最后,通过省域样本数据,实证研究我国各地区在两层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点对点影响关系,发现各地区和区域当期的两层次市场影响方向往往存在对称性,但影响强度非对称,而前期两层次市场的发展水平对当期发展的影响关系表现为非对称。
数字经济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经济国民收入流量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洪兴建;朱慧慧;数字经济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是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投入产出表与国民收入流量表相结合,从理论上论证了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传导模型,将机构部门收入变化分解为增加值规模效应、增加值结构效应和收入系数效应三个因素,并将三个因素进一步分解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影响效应。2002—2020年相关年份的实证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收入系数效应增加了机构部门收入,而增加值结构效应降低了机构部门收入。在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朝着更加有利于住户部门的方向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效应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且对住户部门的影响作用最大,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符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政策目标。
绿色金融统计标准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
陈丹丹;史代敏;祁丹越;史皓铭;“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驱动力,但目前尚未有经济体系统性地建立起绿色金融统计体系,我国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绿色金融统计标准作为基础性制度,在推进政策激励扶持,规范绿色金融发展,构建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体系方面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基于名单目录式和原则性两种分类方法归纳了国内外绿色分类标准的界定情况,总结我国绿色分类的特色,并从统计层次、政策力度、统计口径及指标设置等方面对国内外绿色金融统计标准进行比较,剖析了当前绿色金融统计标准的共性与差异,最后结合我国绿色金融统计标准的优势与不足,探讨进一步深化与完善相关标准的具体措施。本研究有助于完善绿色金融统计与核算等相关基础理论,为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与体系等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乘数效应——基于研发异质性与企业产权性质视角
潘雄锋;徐海涛;本文在一个含有企业产权性质的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引入研发活动异质性及投入产出结构,对比研究政府应用研究支出与基础研究支出对国有部门及非国有企业部门的异质性影响,并对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乘数进行估算。模拟结果显示,政府应用研究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均会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其中政府应用研究支出具有较强的即期影响,但其影响效应的持续性不足;基础研究支出能够产生较长期的影响,但其影响效应具有时滞性。通过计算各类乘数发现,政府应用研究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乘数均逐渐增大,但基础研究支出的长期乘数要显著大于应用研究支出;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将对非国有企业部门产生更强的乘数效应;投入产出结构、研发支持偏向性及信贷融资偏向性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乘数具有显著影响,当剥离投入产出结构后,政府应用研究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乘数均明显减小,当消除研发支持偏向性及信贷融资偏向性后,政府应用研究支出乘数及基础研究支出乘数均明显增大。本文为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有效发挥政府财政科技支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测度框架与测度体系
张维群;严少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比较国际上国家治理理论及测度研究,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理论内涵分析入手,梳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的理论维度、内容特征、目标及主体,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测度的底层理论逻辑。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测度的理论框架,并给出相应层次的测度体系及逻辑关系,为各领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监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以实现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