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9期
中国制造业增量提质的机理与实证研究
李政;白仲林;缪言;为了阐释发达国家以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测度的“去工业化”阈值在我国的适用性,深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结构转型模式,以及探究我国制造业发展路径,本文构建服务业技术进步内生化的两部门增长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经济增长率呈倒U型关系,“去工业化”的合理性取决于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二是一国制造业比重存在合理区间,我国制造业比重的合理区间范围大于发达国家,当前我国应推进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适度提升,实现我国制造业量的稳定;三是专业供应商行业和基础科学行业是我国制造业调结构的关键,提升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有利于促进我国制造业质的提高。本研究为正确认识制造业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并为优化我国制造业产业布局提供借鉴与参考。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供应链韧性
王梓琪;周国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强国之基。提升制造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性举措。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09—2023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供应链韧性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主要是通过信息固链、管理强链、劳动延链、融资增链和创新补链来发挥作用。上述效应在技术密集型企业、成熟期企业、营商环境优良和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环境下的企业中尤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能够通过供应链溢出效应推动目标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本文结论为提升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新思路。
政府数据资产价值统计测度问题研究
梁燕;向书坚;朱贺;随着公众和企业对政府数据需求的日益提升,合理准确测度政府数据资产的价值,进而有效管理政府数据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基于对政府数据资产价值相关概念的厘定,本文将政府数据资产分为资源性数据资产和经营性数据资产两类。基于对政府数据价值的初步形成、价值增值与再增值的数据资产价值形成机制分析,逐级构建由“物力”和“人力”成本组成的成本投入价值,由政府数据丰富度、开放度和更新度组成的治理绩效价值,由政府数据使用度和反馈度组成的普惠共享价值的三重价值测度方案。以浙江省公布的公共数据开放清单中所涉及的政府部门为例,通过分析这些部门的财务决算数据并区分为社会政策型数据部门、问责型数据部门和创新型数据部门三类,结合相关公务员招聘数据剥离政府数据的物力和人力成本,并根据相应数据资源的治理绩效、普惠共享情况,测算各部门的数据资产价值,比较三类部门的异同。结果表明,基于样本数据分析,各部门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以及核心数据资产种类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成本投入、治理绩效和普惠共享价值的不同,进而形成了较大的数据资产价值差异,随着未来各部门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快,这一差距有望逐步缩小。
欧盟碳边境调节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及应对
张一林;刘鹏超;李兵;刘彦初;欧盟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计划于2026年正式对进口高碳产品征收碳边境调节税,这势必对我国出口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与进出口海关数据,构建以贸易弹性和碳排放密度为核心的分析框架,估算碳边境调节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以及在行业、省份层面上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碳边境调节税预计使我国制造业总出口额减少1.13%。在行业层面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受碳边境调节税影响最大,这两个行业的出口额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67%;在省份层面上,出口额减少量与出口额减少幅度呈负相关,出口额减少幅度最大的是青海,出口额减少量最大的是广东。数值模拟进一步发现,若将各省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碳排放密度降低至这两个行业的全国最低水平,那么碳边境调节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不利影响有望下降66%;若进一步将各省份各行业的碳排放密度都降低至各行业的全国最低水平,则碳边境调节税的不利影响有望下降95%。总体而言,欧盟碳边境调节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不利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各省份通过推动本省份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可以有效应对碳边境调节税的不利影响。
跨区经营是否降低了区域性银行流动性囤积?——基于区域性银行金融许可证信息的证据
顾海峰;于家珺;银行流动性囤积会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由此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本文将原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金融许可证信息与我国341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相匹配,考察跨区经营对区域性银行流动性囤积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跨区经营显著降低了区域性银行的流动性囤积水平。机制分析发现,跨区经营基于市场开拓效应、吸储效应和内部资金联动效应,通过促进信贷投放、降低同业业务参与深度以及提高银行竞争水平渠道对区域性银行流动性囤积产生负向影响,以此提升金融流动性向实体流动性的转化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分别加强和削弱了跨区经营的影响效应;银行业务所在城市更高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与更为充足的有效金融需求均有助于强化跨区经营的影响效应。本研究成果为优化商业银行网点空间布局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国有资本能否有效弱化外部风险?——基于有效转移熵网络矩阵的实证分析
付争;周帅;面对地缘冲突频发和不确定性增强的全球经济形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渗透,以防范外部风险威胁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以主权信用违约互换和跨境国有金融机构股价间有效转移熵,构建由国有资本主导的全球金融网络,通过探究地缘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该网络中的风险溢出路径,实证检验国有资本弱化外部风险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由国有资本主导的金融网络可以有效弱化地缘政治风险,但对不确定性风险没有显著地弱化作用;高政府外债占比、强石油依赖度、低股票市场收益率均会降低国有资本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抵御作用;国有资本在网络中行为的相似性,会引致地缘政治风险的正向同群效应,增加风险溢出。本文结论为我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范跨境金融风险、拓展金融合作提供新思路。
绿色信贷业务对企业漂绿行为的甄别效应研究
林娴;洪祥骏;基于我国绿色信贷的政策背景,本文搜集并整理2008—2022年A股上市公司绿色信贷的相关信息,探究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对企业漂绿行为是否具有甄别效应。研究发现,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整体上对企业漂绿行为具有甄别作用。在颁布绿色信贷贴息政策、环境监管水平较强和媒体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绿色信贷业务对企业漂绿行为的甄别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对企业漂绿行为的甄别效应主要通过考察企业是否具有实质性环保投资以及绿色创新得以实现。此外,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能够规范信贷市场,防范漂绿企业骗取贷款行为,提高企业环境合法性,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本研究有助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认识到完善绿色信贷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为确保绿色信贷政策的精准实施和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决策参考。
财政支农提升了农业发展韧性吗?——基于静态凡登定律视角的研究
杜家廷;刘清;顾谦农;提升农业发展韧性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财政支农能以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农业发展,增强农业抗风险冲击能力,是提升农业发展韧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静态凡登定律视角,运用动态门槛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2008—2023年间我国30个样本省份财政支农对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对农业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非线性门槛效应、行业和时空异质性以及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作用机制上来看,财政支农主要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途径来提升农业发展韧性。本文对于提升财政支农效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包容性收入增长——工作时间还是工作效率?
李彦龙;袁璐璐;张钰丹;数字普惠金融正在成为弥合数字鸿沟、增进民生福祉、驱动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力量。本文结合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S),首次从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角度综合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及局限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缩小农村与城镇以及不同学历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与低学历群体工作时间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更大程度提高了低收入群体找到高质量工作的概率和高收入群体的工作效率,但低收入群体进入高收入行业和职业存在技术门槛。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低收入群体工作时间以缩小收入差距,但该结论在高收入群体内部并不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包容性收入增长方面具有局限性。本文研究表明,继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升低学历群体数字素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包容性收入增长。
信息化与公路货运效率:理论机制与实证研究
王建强;连婉廷;李小刚;曾良恩;本文运用超效率DEA-EBM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份公路货运效率,并应用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和Sobel-Goodman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信息化对公路货运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公路货运效率总体偏低,华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公路货运效率较高。第二,信息化能够显著促进公路货运效率的改善,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控制变量方面,公路网络密度对公路货运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公路货运平均运距、经济发展水平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公路货运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第三,Sobel-Goodman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信息化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和人力资本,进而促进区域公路货物效率的改善。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公路交通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