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 | 5 | 5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传统的按照索洛方法计算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本文重新构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框架。一是明确定义全要素生产率,即一定时期内,按照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产业结构比例,每投入一个单位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能够带来的最终产出。二是利用有关统计数据估算省级层面有效资本存量,并分别构建各省份合适的计量模型估计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素产出弹性系数,进而测度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因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简称全要素经济增长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越高,但是经济发达省份的全要素经济增长率并不一定高于经济欠发达省份。该结果不仅与常识相符,而且也合理解释了各省份生产效率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测度框架及方法的可行性。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Solow method of calculat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s not truly a measur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its original sense. Therefore, the paper reconstructs the measurement framework f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explicitly defined as: in a certai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portions, the final output can be generated by each unit of all production factors invested. The effective capital stock of each province was estimated using statistical data. And appropriate econometric models were respectively constructed to estimate the factor output elasticities of each provinc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Subsequentl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each province was measured,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resulting from changes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nerally, provinces with more advanced economies tend to have highe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 total factor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economically developed provinces is not necessarily higher than that of less developed provinces. This result not only aligns with common sense but also provides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connection and distin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t valid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asure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1]陈昌兵.可变折旧率的另一种估计方法——基于中国各省份资本折旧的极大似然估计[J].经济研究, 2020, 55(1):49–64.
[2]陈宗胜,黎德福.中国经济在改革发展中呈现效率驱动型特征——二论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理论解释[J].中国经济评论,2008(12):1–15.
[3]范巧,郭爱军.一种嵌入空间计量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改进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 36(8):165–181.
[4]何强.要素禀赋、内在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J].统计研究, 2014, 31(1):70–77.
[5]黄纯灿,胡日东.技术进步、能源效率及反弹效应——基于索洛中性技术进步的再检验宏观经济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3(4):44–52,111.
[6]贾润崧,张四灿.中国省际资本存量与资本回报率[J].统计研究, 2014, 31(11):35–42.
[7]李胜文,李大胜.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9):12–21.
[8]李言,高波,雷红.中国地区要素生产率的变迁:1978~2016[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10):21–39.
[9]刘云霞.我国省际总资本存量和净资本存量估算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73(3):41–53.
[10]刘云霞,赵昱焜,曾五一.关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的研究[J].统计研究, 2021, 38(21):77–88.
[11]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10):17–31.
[12]石风光,李宗植.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基于中国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12):19–31.
[13]田友春,卢盛荣,李文傅.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J].经济学(季刊), 2021, 21(2):445–464.
[14]汪峰,解晋.中国分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15(2):53–62, 127.
[15]王青扬,李勇.技术进步和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兼评索洛的“余值法”[J].中国社会科学, 1992(2):85–96.
[16]徐淑丹.中国城市的资本存量估算和技术进步率:1992~2014年[J].管理世界, 2017(1):17–29, 187.
[17]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 2002(3):115–121.
[18]余泳泽.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1978—2012[J].经济学(季刊), 2017, 16(3):1057–1072.
[19]曾五一,赵昱焜.关于中国总固定资本存量数据的重新估算[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49–59.
[20]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 2003(2):17–24.
[2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 2004(10):35–44.
[22]张宁昕,田秋生.资本劳动投入量和潜在产出的新估算[J].统计与决策, 2019, 35(13):139–143.
[23]章上峰,许冰.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学(季刊), 2009, 8(2):551–568.
[24]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J].经济研究, 1999(5):55–60.
[25]周晓艳,韩朝华.中国各地区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90—2006)[J].南开经济研究, 2009(5):26–48.
(1)张军和施少华(2003)曾对全要素生产率给出了与式(2)类似的定义,但未给出关于全要素生产率明确的文字表述,也没有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数值。此外,式(2)的分母已按照一定的弹性系数比例换算成可以比较的同一计量单位。
(2)因无法获取1952—2017年我国港澳台地区完整的基础数据,因此,本文只估算了31个省份的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及全要素经济增长率。
(3)与通常的实际资本存量有所不同,所谓有效资本存量指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有效利用的资本存量。估算时需要利用有关数据,先估计各年份的开工率,再用实际资本存量乘以开工率得到有效资本存量。关于有效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可参见刘云霞等(2021)中的相关论述。
(4)经观察,各省份的特殊年份一般处于1959—1961年、1966—1976年以及1989—1991年的某段时期。
(5)我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考虑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于当年年底召开,加之政策措施产出效果需要过程,故本文将1978年归入改革开放前。
(1)基础数据中,省际地区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数来源于各省份历年的统计年鉴,各省份实际总资本存量数据来源于刘云霞(2023)的估算结果。各指标数据的处理方法参考刘云霞等(2021)的做法。另外,由于目前只能搜集到我国31个省份2017年及以前年份的完整固定资本形成额数据,因此本文仅对我国1953—2017年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及全要素经济增长率进行分析。
(1)文中所列示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经济增长率都是基于有效资本存量计算的。实证分析中,本文还基于各省份的实际资本存量,估算了各省份历年全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经济增长率,其中代表年份的估算结果与图2和图3略有不同。
基本信息:
DOI:10.19343/j.cnki.11-1302/c.2024.05.002
中图分类号:F124
引用信息:
[1]刘云霞,曾五一.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对比分析研究[J].统计研究,2024,41(05):15-23.DOI:10.19343/j.cnki.11-1302/c.2024.05.002.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生产要素扩展、升级和配置结构变动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研究”(22BTJ066)